近年來,前列腺癌已成為我國男性健康不可忽視的威脅之一。據國家癌癥中心統計,2022年我國前列腺癌新發病例約13.4萬例,死亡病例4.75萬例,分別位居男性惡性腫瘤發病和死亡譜的第6位和第7位。適逢9月“國際前列腺癌宣傳月”,近日,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泌尿外科副主任劉川圍繞前列腺癌的防治現狀與治療進展進行了分享。為公眾科普前列腺癌的管理需要從單點式治療升級為全程化、體系化管理,即在早期篩查、精準診療、長期康復和社會支持等多個環節形成合力,以幫助患者獲得更長的生存期和更高的生活質量。
前列腺癌是我國男性高發的泌尿系統惡性腫瘤之一。根據國家癌癥中心數據顯示,2022年我國新發病例約13.4萬,死亡病例約4.75萬,且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快,發病率仍在上升。劉川教授指出:“前列腺癌發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人口老齡化,老年男性逐漸增多,發病自然隨之增加;另一方面與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密切相關。高脂肪、高蛋白尤其是紅肉類的飲食是危險因素,而以植物為主、多吃海鮮類白肉更有益處。此外,肥胖、遺傳因素如BRCA基因突變,以及環境污染和職業暴露,也都會增加前列腺癌的風險。”

前列腺癌的最大特點之一是隱匿。早期往往沒有明顯癥狀,或僅有與前列腺增生相似的輕微排尿不適,這使得不少患者直到出現骨痛、血尿或排尿梗阻等晚期癥狀才被發現。此時不僅治療選擇受限,生存期和生活質量也難以保證。
因此,培養早篩意識至關重要。PSA(前列腺特異性抗原)檢測作為目前最簡便、性價比高的初篩手段,應當盡早納入常規體檢項目。50歲以上男性應每年進行一次檢測;有家族史或高危因素者,應從45歲就開始篩查。基層醫院也可結合磁共振、直腸指檢等方法提升檢出率。一旦發現異常,需盡快轉診到有條件的醫療機構,接受病理確診與進一步評估。專家呼吁:“每年9月是國際前列腺癌月,我們特別強調50歲以上的男性在體檢時一定要增加前列腺癌篩查。事實上,只需要在常規抽血時多加一項指標,就能做到早期發現。”
在治療方面,前列腺癌的策略因病期而異。早期患者可選擇根治性手術或放療,而對于轉移性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mHSPC)患者,內分泌治療是基礎手段。近年來,新一代雄激素受體抑制劑聯合雄激素剝脫療法的出現為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臨床研究顯示,有的療法在一線階段起始并長期堅持,患者中位總生存期可達到8年以上,疾病進展或死亡風險下降超過60%。同時,客觀緩解率達到87%,其中37%的患者病灶完全消失;PSA不可測率高達76%,PSA進展風險顯著下降。這些結果表明,新療法不僅能延長生存,更能在疾病控制方面帶來長期獲益。該類療法在安全性與耐受性上也具有優勢。不良反應停藥率相較部分傳統治療更低,使患者能夠更好地堅持長期用藥,減少頻繁換藥帶來的風險。這意味著患者在接受治療的同時,也能保持相對穩定的生活節奏和更好的依從性。

醫學治療固然重要,但患者及家庭在日常生活中的努力同樣不可或缺。在飲食上需要以清淡、均衡為原則,增加魚類、豆類、蔬菜和堅果攝入,減少油膩和高脂飲食,限制酒精。同時需要適度運動,建議每周進行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運動,如快走、騎行、游泳,有助于增強體能和改善免疫功能。也要保持充足睡眠,避免長期熬夜與過度勞累。
前列腺癌作為一種高發腫瘤,其防治路徑已經從單一的治病拓展為全程管理。提升早篩意識,是阻斷疾病進展的第一道關口。未來,隨著醫學進步和社會認知提升,前列腺癌將逐漸走向“慢病化”管理。通過早篩、精準治療、全程管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結合,患者不僅能延長生命長度,更能提升生活質量,讓“長生存+高質量”成為現實。

| 渝訊頭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