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信重慶消息,1月29日,由中央網信辦信息化發展局主辦的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總結交流會在我市舉行,大會發布了《中國區塊鏈創新應用發展報告(2023)》。報告顯示,我國區塊鏈技術正與公共服務、實體經濟等領域深度融合,各地以場景為牽引,推動區塊鏈技術在實體經濟、政務服務、公共服務、數字孿生等多領域加速落地,激活發展新動力。
截至2023年12月,全國有29個省區市將發展區塊鏈技術納入地方“十四五”規劃,共有3647個境內區塊鏈信息服務納入國家備案,涵蓋實體經濟、社會治理、民生服務、金融科技等重要領域。
“‘區塊鏈+政務民生’的組合發展尤為突出。”國家區塊鏈技術創新中心主任董進介紹,我國多地加快推動將區塊鏈技術融入政務服務應用的全過程,以“區塊鏈+數據共享”服務模式,打造“無感”政務服務新范式。

譬如,作為我市區塊鏈試點的渝中區,聯合重慶市新聞出版局,上線了鏈存證公共服務平臺,累計為全市10余萬件文創作品完成了區塊鏈技術存證,并推動鏈上數據與司法系統連通,為后期維權、確權提供依據。
類似的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服務應用,在全國屢見不鮮:如北京海淀區政府打造“信用+醫保”便民結算模式,支持跨機構服務的信用結算信息共享,為患者提供更便捷的就醫服務;濟南住房公積金中心聯合黃河流域城市,創立了以區塊鏈技術為支撐的場景平臺——“數字黃河鏈”,促進政務數據與社會數據的可信共享等。
《報告》認為,我國區塊鏈創新應用生態逐步完善,除較強的技術、產業基礎外,還擁有人才優勢。近年,人社部頒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大數據工程技術人員、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等3個國家職業技術技能標準;國內共有20余所高等院校開設了區塊鏈專業課程,為區塊鏈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不過,區塊鏈應用也面臨著同質化嚴重、監管困難等諸多難題。《報告》指出,應從技術、應用、產業層面,推動區塊鏈向更廣領域、更深場景滲透,由單一技術概念演變為承載用戶信任和產業價值的可信協作網絡,探索與元宇宙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創新。

總結交流會上,還通報了國家區塊鏈創新應用試點終期評估情況,發布了2023年區塊鏈創新應用案例征集評選結果,我市共有重慶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基于區塊鏈信息共享的公積金多跨協同科創服務平臺、渝中區人民檢察院區塊鏈非羈押數字管控平臺、國家外匯管理局重慶市分局境內運費外幣支付結算功能三個案例成功入選。
原標題:重慶3個案例入選2023年區塊鏈創新應用案例
編輯:楊虹 責編:吳忠蘭 審核:馮飛
上一篇: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