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和鎮水稻種植面積近2萬畝,割谷、脫粒、打包……烈日下,村民們忙得不亦樂乎,到處都是一派豐收繁忙的喜人景象。

機械助力提效率
在中和鎮牌樓村,村民李世瓊正在田間收割水稻,她3歲的孫子站在一旁玩耍。
“兒子兒媳都出去打工了,家里種了兩畝水稻,收的糧食供自家吃。”李世瓊說。
跟李世瓊一起干活的人除了她的老伴向守玉,還有她的親家鄭清奎、鄧學泉老兩口。雖然年紀大了,已經不能勝任繁重的體力勞動,但老人們還是選擇自己收割水稻。

李世瓊說,現在她們種的水稻不多,還能自己收割。
在不遠處的另一塊稻田里,收割機正在作業,半小時不到,田里的水稻就收割完了。
“我家今年種了10畝水稻,機械收割方便,比人工收割成本更低一些。”村民劉連成說。
“村里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務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數是老人,將來誰來種地,這都是個問題。我們想盡可能把閑置的土地流轉給種植大戶,用機械耕種,提高效率。”中和鎮農業服務中心主任譚克儉說。

科學種田增效益
趁著勞動的間歇,種糧大戶茍紹連忙著給村民們分發早餐,大家坐在田頭喝著豆漿、吃著包子,休息一會兒還要下田收割水稻。
“早上五點半鐘就開始干活了,干到上午10點半鐘,下午太熱了,人遭不住,就不干活了。”茍紹連說,因為他種的是再生稻,必須把稻樁留到35厘米高,才能保證再生稻的產量。而機械收割留的稻樁很短,稻田還會被碾壓,再生稻的產量無法保證,所以,雖然人工費用高,但還是請人來收割水稻。
茍紹連今年種了4000畝水稻,其中1000畝是再生稻,他種的稻田還是區農業農村委打造的“再生稻核心示范片”,享受有關的優惠政策。區農業農村委的農技人員正在進行科學測產。
“這幾塊田種的再生稻品種不一樣,分別有宜香優2115、野香優海絲、恒豐優等好幾個品種。”區農業農村委糧油服務站副站長王文華介紹,他們從全國各地引進這些優質水稻品種先進行試種,如果產量達標,將在全區范圍內進行推廣種植,確保開州區的糧食增產。

農技服務保增收
“再生稻共收兩季,第一季畝產在1000斤左右,留夠稻樁,放上水,到10月份時會再收一季,畝產在700斤左右。”譚克儉說。
今年,中和鎮水稻種植面積達17900畝,其中再生稻5000畝。目前,海拔400米以下地區的水稻進入成熟收割期,村民、種糧大戶正在搶抓農時收割水稻。
為了更好地服務村民,中和鎮農業服務中心的農技人員也兩人一組到各村指導田間生產,幫著協調收割機械。
近年來,中和鎮加大了高標準農田建設力度。同時,又將整治好的農田流轉給企業耕種,讓村民在享受土地分紅的同時,還能就近務工。
“中和鎮今年共整治高標準農田8600畝,引進了兩家大型農業企業流轉6300畝高標準農田。”中和鎮黨委書記向慶說,有了大型農業企業的帶動,隨著新品種、新技術被引入,中和鎮的糧食生產逐年增加,筑牢了糧食安全底線。
| 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