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3 21:42
日前,記者從重慶市鄉村建設與治理融合推進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現場會上了解到,2024年我市脫貧區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20605元、同比增長6.8%,連續4年增速高于全國和全市農村居民平均水平。
這份收入賬單是如何取得的?連日來,記者進行了采訪。
特色產業是增收的主要來源
這段時間,中益鄉1000畝黃精已達到采收標準,迎來了首次規模化采收,村民們搶抓晴好時節進行采挖,一塊塊黃精破土而出,走向市場。
中益鄉華溪村黨支部書記王祥生告訴記者,華溪村這幾年種植在地的黃精有730畝左右,今年采挖的有600畝,從11月底就開始采挖黃精,黃精收成很理想。
在村民們熱火朝天采挖黃精時,中益鄉場鎮上,已有來自湖南的商家上門進行采購。王祥生說:“正在上車的這一批賣往湖南新化,不管是商品黃精、種芽黃精,都有來自湖北、湖南、四川等地的訂單。”
2019年,中益鄉因地制宜,依托獨特的生態資源,選準了發展黃精產業,通過村集體、企業合作等模式,開始規模化種植黃精,并在去年成功申報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曾經的建卡貧困戶陳朋,5年前從村里返包了6畝多地黃精。去年,黃精管護費、土地入股分紅等各項收入加起來有7萬余元,日子過得滋潤。
截至目前,中益鄉圍繞黃精產業,先后開發了黃精舒甘水、黃精茶、黃精面、黃精蜜片、黃精果脯、黃精蜜膏等6款產品,今年銷售總額達600余萬元,帶動脫貧人口年人均收入超2萬元。
“產業是穩定脫貧的關鍵。如今,在產業的發展帶動下,特色產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和監測戶,成為脫貧人口收入的一項重要來源。”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為實現短期可脫貧、長遠能增收目標,我市實施千億級生態特色產業培育行動,出臺《關于大力度推進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及“黃金十條”支持政策,設立百億級產業生態基金。引導脫貧區縣形成“一主兩輔”產業發展格局,建成產業幫扶基地近6萬個,特色產業覆蓋90%以上脫貧戶和監測戶。
此外,在提高產業到戶覆蓋率的同時,還注重脫貧產業品牌打造,推動產業‘接二連三’,構建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等產業脫貧大體系,推動產業扶貧向產業振興提升。
接下來,我市將加大脫貧區縣“一主兩輔”主導產業扶持力度,促進幫扶產業全鏈條發展。同時,分類推進幫扶產業提質增效,健全幫扶產業聯農帶農機制,進一步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為脫貧地區產業發展提供堅強保障。
端穩“就業飯碗”促增收
3月11日上午,北碚區重慶欣樂美義齒公司生產車間,員工張坤正在加工一批義齒。
這份工作,每月能為他帶來近5000元的收入。
今年25歲的張坤,來自城口縣廟壩鎮紅巖村一個脫貧家庭。他從重慶三峽醫藥高等專科學校口腔醫學技術專業畢業后,經當地幫扶干部和學校老師推薦,來到北碚這家公司實習,獲得了這份專業對口的穩定工作。
“青壯年是農村家庭的主要勞動力和重要收入來源,幫助他們找到工作,是守住守牢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的關鍵。”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為保障、提升這部分人的就業質量,市級相關部門聯合舉辦專題培訓班,以脫貧群眾和就業市場需求為導向,不斷加大培訓力度,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著力提升技能培訓的精準度、實效性。尤其是市鄉村振興局、市教委、市人力社保局三部門聯合印發的《重慶市“雨露計劃+”就業促進行動實施方案》,將幫扶由職教幫扶延伸到就業幫扶。
在幫助群眾掌握過硬技能的基礎上,市級相關部門又出臺提供交通補助和一次性求職創業補貼等福利政策,并為返崗人員提供組織化的專車專列輸送服務。
一系列措施的實施取得了明顯效果:在83萬以上就業的脫貧人口中,赴市外和縣外務工的脫貧人口合計超過50余萬人。
“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就業穩則收入穩,收入穩則民生安。”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不僅如此,針對脫貧區縣弱勞動力和半勞動力,我市不斷加大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先后開發出公路養護、河庫巡管、助殘服務等領域公益性崗位,帶動了一大批脫貧人口和監測對象實現就業。僅去年,重慶市就新開發公益性崗位2000個,全市公益性崗位累計安置脫貧人口就業超過10余萬人,占全市弱勞動力、半勞動力人數的一半以上,有效解決了他們的就業問題。
此外,針對留守勞動力,我市在他們家門口量身打造了就業幫扶車間,同時重點篩選培育重慶火鍋師傅、云陽面工、巴渝大嫂(家政)、開州金廚、萬州烤魚師傅等勞務品牌,并向北京、山東和重慶中心城區3個就業大市場輸送勞動力,進一步助力脫貧人口持續增收。
截至目前,全市已成功培育勞務品牌140個,通過幫扶車間、以及外出務工等形式,務工收入已成為脫貧戶增收的主要來源,為他們過上紅火的日子提供了堅強保障。
下一步,我市將深化東西部等跨區域勞務協作,促進就業幫扶車間提檔升級。同時,規范鄉村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擴大以工代賑項目實施規模,積極培育零工市場,全力保障返鄉回流的脫貧群眾實現穩定就業增收。
改革強村公司 增加財產性收入
過去,豐都縣武平鎮壩周村通過油茶產業入股,村集體一年僅有萬多元收入,但今年有望突破近10萬元。
不到一年時間,壩周村村集體收入為何實現快速增長?這跟當地探索的強村公司改革有關。
壩周村平均海拔為1100米,由于受地形條件等限制,存在經濟基礎薄弱、產業發展單一等瓶頸問題。這種境況,在武平鎮另外9個村同樣存在。
如何做大做強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增收,尤其是脫貧戶持續增收?去年5月,武平鎮10個行政村各出資20萬元,抱團組建鎮級強村公司,與華園牧歌(重慶)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華園牧歌”)共同發展500頭肉牛養殖。
“我們出資金,華園牧歌出養殖場和技術,且聘請職業經理人,負責肉牛的養殖和銷售。”壩周村黨支部書記王波說,目前村里已養120頭肉牛,每養一頭牛,村集體每年保底有1500元收入。同時,10個村的村集體還與華園牧歌按照5:5對利潤進行分紅。
除了肉牛產業外,武平鎮級強村公司還聯合豐都29個鄉鎮(街道)的鎮級強村公司,與華園牧歌聯合入股3000多萬元,成立了重慶豐都雪玉香蔥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發展2000畝香蔥共富農場項目。
截至目前,豐都通過探索強村公司改革,已完成共富農場項目165個,其中村集體經濟組織占股50%以上的共富農場79個,今年預計帶動村集體經濟組織增收近3000多萬元,其中帶動脫貧戶戶均增收1000多元。
“為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尤其是脫貧戶的收入,除通過強村公司改革外,我市還通過盤活利用村級閑置農房、宅基地等方式,增加村集體經濟,從而促進低收入脫貧人口穩定增收。”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說。
下一步,我市將探索幫扶項目資產有效管理模式,積極探索公益性資產管護、經營性資產運營機制,完善資產分類處置制度,促進幫扶項目資產持續發揮作用,帶動脫貧戶持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