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子產業園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市民正在參觀展覽廳。(本報資料圖片)首席記者 龍帆 攝/視覺重慶
在我們頭頂之上,距離地面約520公里的高度,有22顆在軌運行衛星,組成了一張衛星網。這張網,名叫“天目一號”氣象星座,由航天天目(重慶)衛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天目)研制。
作為國內首個兼容世界四大導航系統的掩星星座,也是國際上首個實現“海反+大氣掩星+電離掩星”一體化探測的商業掩星星座,“天目一號”氣象星座從0到22顆衛星,于今年1月完成一期組網,僅用了一年時間,刷新了掩星氣象探測星座系統組網速度的全國紀錄。
當前,重慶正在加快構建“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衛星互聯網產業是其中18個“新星”產業集群之一?!疤炷恳惶枴睔庀笮亲某晒M網,無疑將助力重慶加快“新星”產業發展。
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企業是科技創新主體,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主力軍。近年來,重慶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充分發揮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作用,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產業發展成效,為贏得未來發展主動權提供持久內生動力。
央地攜手
打造高水平、深層次合作新樣板
航天天目的來頭不小,實際上是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科工)在重慶布局的重要一子——去年2月,空間電磁頻譜研究院及低軌衛星星座產業化項目簽約落戶西部(重慶)科學城西永微電園,空間電磁頻譜研究院和航天天目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一年來,航天天目發展十分迅速。當前,“天目一號”氣象星座項目已經具備業務化數據服務能力,2025年將完成星座全系統建設。
未來,這張“衛星網”將全面服務于高精度數值天氣預報、遠洋航路氣象導航、航空精準氣象服務、智慧農業、新能源氣象服務等應用領域,讓重慶的空天信息產業加快向千億級產業集群邁進。
事實上,在航天天目公司之前,航天科工在西永微電園還布局了另一重要項目——2020年12月,作為航天科工新一代通信技術產業發展牽頭單位和原創技術策源地,航天新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航天新通)在西永微電園注冊成立。
成立以來,航天新通以“技術創新、系統建設、產研融合”為發展原則,布局了5G+智慧應用系統總體、高可靠低時延無線通信、復雜環境機動敏捷組網、確定性時間敏感網絡、高精度定位與安全管控5大技術方向,研發出輕量化核心網、5G高可靠基站、5G大功率終端、認知組網電臺、寬帶數據鏈端機、TSN時敏交換機、多制式電子圍欄、高精度定位設備8型核心產品。
“目前,5G小基站已成功通過工信部入網認證測試和型號核準,電子圍欄、電磁頻譜監測設備等特種通信產品已推廣應用?!焙教煨峦ㄏ嚓P負責人表示,隨著技術體系和產品體系日趨完善,航天新通已構建了“5G+智慧應用”系統整體解決方案,在應急通信、鄉村振興、特種通信、衛星通信、智慧礦山、智能制造等領域廣泛應用。
央企是國民經濟的重要支柱,在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中具有重要作用,是推動國家戰略落實落地、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業內人士表示,央企發揮優勢、攜手重慶,開展高水平、深層次的戰略合作,打造了央地合作的新樣板,也推動新質生產力在重慶加速形成。
緊盯前沿
加快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突破
數字經濟是我國未來發展的重點領域,而數據的高效處理影響著數字經濟的高質量發展,因此,算力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發動機”。
GPU(圖形處理器)芯片是數據處理的關鍵之一,然而,長期以來,我國使用的GPU芯片都缺乏足夠成熟先進的國產化產品。
作為我市重點引入孵化的芯片科創企業,象帝先計算技術(重慶)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象帝先)于2020年在兩江新區注冊成立后,迅速組建起擁有豐富芯片產業成功經驗的規?;瘓F隊,致力于為我國信息產業發展提供安全可靠的高性能核心計算引擎。
經過300多名研發人員歷時15個月的集智攻關,2022年9月,象帝先正式發布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高性能GPU芯片“天鈞一號”,填補了國內空白;時隔一年,又發布了“天鈞二號”。
“公司各方面進展都超出預期。第一款產品提前5個月流片并順利點亮,現在已批量生產;第二款產品也已進入量產階段?!毕蟮巯榷麻L唐志敏說,目前,象帝先的產品已通過絕大部分國產CPU芯片和國產操作系統的兼容性適配認證,產品種類也在不斷豐富,廣泛應用于金融、教育等關鍵行業,并在工業互聯網、數字孿生等重要應用場景批量部署。
深刻把握新質生產力的實踐要求,象帝先對未來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建設自主可控的高性能算力基礎設施,以高性能通用GPU芯片為基礎,支撐國產算力基礎設施和元宇宙、AIGC等上下游產業,形成龐大新質生產力集群。
同樣是在兩江新區的云從科技,近日剛推出自主研發的國內首款AI原生數據分析產品DataGPT,讓數據解析變得像日常對話一樣簡單自然,幫助其他企業在數字化轉型的洪流中搶占先機,最大化釋放數據資產的價值潛力。
作為國內人工智能領軍企業,云從科技自主研發的計算機視覺等多項技術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在大模型構建等領域研發中取得了積極成效。
“通過不斷夯實算力和大模型技術兩大關鍵核心基礎,我們已推出系列行業大模型和具體業務場景應用產品,正圍繞大模型產業生態建設的路徑和目標,打造更多真正賦能實體經濟發展的行業大模型,助推重慶‘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和數字重慶建設?!痹茝目萍枷嚓P負責人稱。
“關鍵核心技術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具體體現,更是現代和未來產業經濟發展的主要競爭點。”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我市許多科技型企業緊盯科技發展最前沿,在一些重點領域已經取得關鍵核心技術突破,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中堅力量。
量質齊升
加速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
加快培育形成新質生產力,要推動企業“量質齊升”、加速向“新”。那么,如何實現“量質齊升”?
去年3月,我市啟動實施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雙倍增”行動計劃,旨在通過“孵、育、引、提”科技企業,到2027年,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企業在2022年的基礎上實現“雙倍增”,分別超過1.27萬家、8.6萬家。
數據顯示,去年一年,我市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71家、新增科技型企業15535家,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企業分別達到7565家、58524家,分別增長19.2%、36.1%。
在新認定的3071家高新技術企業中,屬于“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的企業超過90%。全市新增的10家上市企業中,有9家是高新技術企業。此外,科創板上市企業達到3家。
“盡管如此,我們對新質生產力的認識和把握還有差距,科技與產業深度融合還不緊密,優質市場主體不多,特別是高新技術企業較少、科技領軍企業不多?!笔锌萍季窒嚓P負責人表示。
為進一步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今年,我市將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提升、企業揭榜攻關、校(院)企合作、企業科技特派員團服務、金融賦能企業創新五大行動,加速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通過加快培育一批高質量市場主體,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布局建設未來產業。
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舉例說,比如,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提升行動,通過完善科技型中小企業培育孵化機制,出臺支持科技型企業融資、產學研協同創新等系列政策等,激勵各區縣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業;再如,實施企業揭榜攻關行動,發揮科技領軍企業的創新主導作用,建立科技企業技術難題揭榜掛帥機制,組織科研人員集智攻關,將創新性強、科技含量高、成果重大的科研項目納入市級科技專項支持,從而做大做強科技領軍企業。
顯而易見,實施上述五大行動,將有利于形成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的良好發展態勢,打造大企業帶小企業協同創新綜合體,加快培育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