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12 20:14

▲曹丙言(右一)與孟歡迎在討論竹粉制品。 記者 彭瑜 攝
3月5日,曹丙言接待了兩位客商,一位來自北京、一位來自廣東,他們不但訂購了100萬元竹制品,還打算投資新上馬的竹粉加工項目。
曹丙言65歲,來自河南,在梁平區竹山鎮邵溝村加工竹簽20年,而今產品全部銷往海外。去年,他的竹簽產值僅有400萬元。今年,曹丙言與人合伙研發的竹粉加工設備投用,全年產值預計將飆升到2000萬元。
從最初竹簽半成品代工到自主研發先進的竹粉加工設備,從每噸70元的廢料處理到每噸16萬元的尖端材料。在梁平百里竹海深處,曹丙言與他的合作伙伴正書寫竹產業轉型升級的突圍樣本。
這個春天,記者走進35萬畝竹海掩映的創新工場,解碼
探索八成竹屑“變廢為寶”新路徑
3月的邵溝村,空氣里飄著新鮮竹材的清香。在曹丙言的竹簽加工廠,竹簽、竹筷、壽司卷簾、水果叉等又一批竹制品即將發往日韓、歐盟等20余個國家和地區。
時間
彼時的竹簽加工還停留在初級階段:半成品價格1100元/噸,成品卻能升至2400元。2010年,曹丙言升級加工成品,工廠年消耗毛竹3000余噸,產品遠銷五大洲。

▲曹丙言扎根百里竹海20年了。 記者 彭瑜 攝
“加工量越大,心頭越不是滋味。”曹丙言坦言,竹簽加工要經歷破竹、斷料、沖條、開片、拉絲、打磨、削尖、篩選等多道工序,整個流程下來毛竹利用率僅有
曹丙言嘗試過竹炭加工,但環保不達標;試驗過竹蓀菌培育,又受困資金鏈。他撫摸著發黃的實驗記錄本苦笑。最艱難時,80%的竹材邊角料只能以燃料形式賤賣,每噸收益不足百元。這種粗放模式不僅造成資源浪費,更讓企業陷入“規模越大、浪費越甚”的怪圈。
望著堆積如山的竹廢料,曹丙言時常在思索,但他堅信,“每加工1噸成品,就有0.8噸廢料,它們應該可以創造更大價值。”
毛竹傳統加工模式平均利用率不足20%。當時,這樣的困境并非個例
研發竹粉加工設備推進“全竹利用”
轉機出現在2019年。曹丙言結識同鄉孟歡迎時,這位深耕竹產業多年的行家,在安徽有加工廠,正為找不到優質竹源發愁。于是,兩人相約考察梁平百里竹海。
“檢測結果顯示,梁平竹材富硒、鎂、鋅,重金屬含量為零!”孟歡迎的驚嘆揭開了新篇章。
孟歡迎介紹,用竹粉做藥劑的焊條,還被選用于航天器密封艙、核潛艇等尖端領域的焊接工序。竹制纖維可降解餐盒,具有環保、可降解、密封性好,高溫無毒、可微波、可鎖鮮、可冷藏、不發軟、不變形、不透水的優良特性。
理想豐滿,現實骨感。就在2019年,這對河南老鄉一拍即合,孟歡迎追隨曹丙言來到梁平,成立重慶竹貿通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竹貿通),但兩人搜遍了網絡,都沒找到竹粉加工設備的相關信息。
“既然買不到,我們就自己造!”兩人隨即組建研發團隊,在邵溝村的簡易廠房里開啟攻堅。從竹材預處理到超微粉碎,從粉塵回收到智能溫控,6年間耗資2000多萬元,他們終于研發出全自動竹粉生產線。
構建全產業鏈打造百億產業不是夢
記者在竹貿通車間看到,10米高的竹粉加工設備正將竹屑轉化為不同目數的精細竹粉。
“這里加工的竹粉,再不用烘烤。”孟歡迎介紹,這套設備可以加工50-2000
去年底,該套設備已投用,每月可加工竹粉150噸。目前來自廣東、江西、重慶主城的商家購買了3套設備,累計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
現在,1噸竹粉平均售價2000元,但竹粉加工成衍生產品附加值更高。比如新能源鈉電池需要的竹粉,每噸價格6000元;地膜、方便袋等降解性材料,每噸賣到5000多元;食品級保健用竹粉每噸更是高達16萬元。
“效益好,產品供不應求,多個地方邀請我們去投資建廠。” 年前,曹丙言與孟歡迎到梁平高新區考察,打算租賃6000平方米廠房,布局竹粉設備制造、可降解餐具生產、竹纖維研發等業態,形成從竹梢到竹根的完整產業鏈。他們表示,“梁平有豐富、獨特的竹材資源,營商環境又好,還是愿意留下來發展。”
數據印證著轉型成效:原本400萬元年產值的竹簽廠,因竹粉深加工加持,今年預計營收將突破2000萬元。
“這不是終點,而是新起點。”曹丙言與孟歡迎正謀劃包裝項目,以商招商引進資金和人才,構建竹筍、竹蓀菌、竹簽、竹粉、竹粉設備、竹粉衍生品等全產業鏈,他們表示,“要‘吃干榨凈’竹資源、盤大做強竹產業。”
| 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