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08 07:35
據史料記載,胡琴是唐代由西域胡人傳入中原的弦樂器,故稱“胡琴”。后來,胡琴又發展出了二胡、中胡、京胡、墜胡、板胡等十幾個品種,成為中華傳統戲曲重要的伴奏樂器。在民間傳說中,胡琴的最早起源,還得追溯到巴國時期。那個時候,差不多就是武王伐紂前期。
祖傳弦琴,巴王視如珍寶
《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著乎《尚書》。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可見巴人作戰,不僅是在刀光劍影中勇猛沖殺,還是“戰爭是一門藝術”的最早踐行者。西漢《尚書大傳》也對這件事進行了記載,并告訴大家,巴人助周伐紂的戰場之舞,正式進入了宮廷樂舞:“惟丙午,王逮師,前師乃鼓噪,師乃蹈,前歌后舞。”后來,周武王命周公旦仿巴師歌舞《巴龠舞》,移入宮廷,為《大武舞》。
有舞必有樂。巴人歌舞之時,除了“鐃鈸戰鼓磬”之類的打擊樂器和“龠”這類吹奏管樂外,還有一款重要的樂器,它就是今天龍門陣的主角弦樂器——胡琴。
巴國地處中原西南端,山高水深、叢林密布,雖也出產棉麻桑蠶,但在紡織工藝上卻差得甚遠,所以基本上就只能給中原人提供原材料,然后再從中原回購綾羅綢緞。長期這樣,巴王心頭就不安逸了。為改變現狀,巴王詔告天下:“哪個能工巧匠能到巴國來教會老百姓紡織上等綾羅綢緞,就封他為國師。”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很快就有人前來應征。來者不是中原人,而且還不是男人,而是來自百越的一個自稱月影的美女。那個叫月影的美女很快就教會了巴人織錦,其技藝還傳至蜀國,后來的蜀錦更是聞名遐邇。
巴王非常高興,為踐行諾言,這天正值中秋,巴王就對月影說,將封她為巴國國師,月影則謙遜地請巴王另聘賢人任之。巴王暗暗尋思:“吔?這個女娃兒連國師位置都不要,那她平白無故地來幫我們巴人干啥子?”于是,巴王笑著說:“你若堅持不做國師,可提一個要求,只要我能做到,一定答應。”月影略一沉思,輕輕言道:“大王如果非要小女提要求,您看這樣可否,聽聞巴國有弦琴一把,如能賞賜小女,小女感激不盡。”聽到這里,巴王心中“咯噔”一聲:“原來她打的是這個主意嗦!”
這把弦琴乃巴王祖上所傳,巴王視如珍寶,代代相傳,怎可輕易送人?巴王這一猶豫,被月影覺察,于是盈盈起身:“大王若有難處,小女怎可強人所好,就此別過。”言畢退身欲行。
巴國素有重信如山的傳統,言必信、行必果。巴王沉思片刻,一咬牙對月影道:“今晚時值中秋,且請與本王于江中船上對飲,讓本王再拉奏最后一次,便將弦琴贈與你,也表我對此琴最后的眷念之意。”
弦琴叫啥,巴王一頭霧水
當晚,巴王率文臣武將邀請月影登舟。巴王命人在船頭擺好香案,取出那把心愛的弦琴,坐于繡凳上,微微閉目,慢慢拉了起來。月影陪在下首,舉目望月,萬分陶醉。
因為是最后一次操持弦琴,巴王無比眷念,正拉得起勁,忽然一片草葉從江岸山上“倏”地飛射而至,掠過巴王手中的琴弦,琴弦“嘣”的一聲就被割斷了一根。眾人皆驚,而月影卻安之若素,沉浸其間。巴王放下弦琴,起身向著岸上草葉飛來之處喊道:“岸上高人,何不現身,本王令獨舟一葉,接閣下登船一敘如何?”
巴王喊聲未絕,江岸絕峰處傳來回應之聲:“山野莽夫,巴王莫怪!小的雖為樵夫,也偶有閑暇弄弦,自認為琴藝精湛,今夜偶聞大王操琴,有不絕如縷之韻,頓生醍醐灌頂之感,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聽至興起,卻生妒意,乃難自制,于是飛草斷弦,小的罪該萬死,怎敢再登寶船!”巴王聽罷哈哈大笑:“本王原以為此琴唯此一柄,孤絕于世矣,沒想到閣下尚有同款。本王欲先睹為快,閣下速速持琴登舟一敘!”
話未畢,只見一個人影持琴早至江邊,巴王尚未來得及命小舟靠岸迎接,那人影竟翩然踏波而行,轉眼便已輕盈登舟。巴王定睛一看,來人面頰清瘦,雖一身布衣道袍,卻難掩仙風道骨之態,懷中抱一弦琴,看上去雖比自己手中的琴略小一些,但整體構造并無二致,于是贊嘆道:“沒想到世間竟還有和我祖傳弦琴一模一樣之物,有第二把,那必然就會有第三把、第四把了?”那人言道:“巴王所言極是,此琴當然不止您我手中兩把。”
那人抱琴入座,緩緩問巴王道:“大王持此琴數十載,可知此琴其名否?”這一問,讓巴王有點措手不及,因為他還真不知此琴的名號。那人尚未開口,月影款款起身對巴王施禮道:“大王明察,此琴名曰‘胡琴’,古月胡之‘胡’,它大有來歷也。”巴王疑惑地看著月影問道:“你莫非也知此琴的來歷?”月影回道:“不瞞大王,我與此樵夫本是夫妻,當然知情。”
聽到此處,巴王再次轉頭驚訝地望向樵夫,樵夫卻閉目拈須而笑,并不作答。驚奇不已的巴王一邊行禮一邊說道:“還請兩位不吝賜教,對此琴來歷詳細道來。”
二仙下凡,胡琴提振巴人心
二人見巴王如此重禮謙遜,于是樵夫便講起了胡琴的由來。
幾百年前,巴地瘴氣彌漫、野獸橫行,百姓生活艱苦,部落首領束手無策,非常揪心。巴地有個技術精湛的青年木匠,姓古,屬虎,年逾二十,準備迎親娶妻。所娶女子姓月,屬龍。二人虎躍龍驤,實乃天作之合。就在他們準備結婚的前晚,木匠夢見一條大蟒蛇睡在大床之上,床頭有一個虎頭,兩只虎耳上繃著一張蟒皮。大蟒對木匠說:“今夜我給你送張皮來,對面山上有棵大梧桐樹,樹干三丈三尺高。你把樹鋸作三段。鋸下來的上半截木質緊致韌性足,敲打之聲清脆尖銳;中間部分木質綿密硬度強,敲打之聲清濁相濟;最下面那截木質疏松不中用,敲打之聲沉悶壓抑。”然后,大蟒又從口中吐出一個絹布卷軸,說:“下好木材后,你就按這個卷軸上的圖紙所示做琴。新婚之夜你們夫妻同奏此琴,用琴聲清除霧障,驅逐邪祟,拯救你們族群。”說完,蟒蛇一搖身就不見了。
木匠從夢中醒來,見身邊果然有一張大蟒蛇皮,他明白這是天意。于是就按夢中蟒蛇所說,連夜趕制了三十六把大琴、七十二把小琴。新婚之夜,夫妻倆一個拉大琴,一個拉小琴,琴聲在巴地一路峰回路轉、不絕如縷。隨著琴聲的飄蕩穿越,整個巴地霧障盡除,巴人也逐漸精神倍增。東方漸白時,夫妻二人化作兩道金光,雙雙成仙升天。
原來,木匠乃上天司掌音律、管理樂技的師延樂神,而月氏則是天上編織云霧、紡織棉綿的天孫娘娘。兩位神仙下凡來到巴地結為夫妻,就是要共同消除災患,拯救黎民百姓。
木匠與月氏在飛升之時,所做的上百把大小弦琴只留下一把——就是巴王家世代相傳的這把弦琴,其他的琴則隨二人一并上了仙界。玉皇大帝將“古”“月”二字合體,賜琴為“胡琴”。
后來,巴王挑選了一些年輕人在宮中學琴,學好了就派往各地,讓他們給老百姓拉琴。又請來能工巧匠,照樣做了很多琴,分到各地。胡琴就這樣流傳開來。(根據民間傳說及有關資料整理而成)
□吳文(作者系重慶市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