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3-09 09:15
人物名片
王軼楠 33歲 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高級工程師,長期致力于古建筑文物、近現代建筑、工業遺產等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設計、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傳統村落的規劃研究與設計。代表作包括重慶火鍋博物館、大足石刻中小石窟保護項目等。
▲位于合川區曬網沱鹽倉的重慶火鍋博物館。(重慶火鍋博物館供圖)
查閱文物資料,三維掃描建?!@段時間,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王軼楠顯得格外忙碌。“手上有好幾個項目正在跟進,歷史文化名城、文物保護利用相關的,前期調研時間就很長?!蓖踺W楠說。
今年33歲的王軼楠是山西人,研究生畢業后,他毅然留在重慶,投身于古村落和古建筑的修復工作。
許多古建筑都隱藏在人跡罕至的荒郊野外,王軼楠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鎮、農村間穿梭,雖然工作環境遠不如大城市的寫字樓里舒適,但他仍樂在其中。他用自己的才華和熱情,為一處處古村、古街、古建筑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把鄉村老宅變成村民理想的家園
2017年,王軼楠加入重慶大學建筑規劃設計研究總院,成為一名古建筑保護工程師,渝北區洛磧鎮楊家槽村落保護是他參與的第一個大型項目。
▲渝北區洛磧鎮楊家槽。渝北區洛磧鎮人民政府供圖
因為從小在山西小城鎮長大,王軼楠見慣了北方的古村民居,而楊家槽的房子以穿斗結構的木房為主,房屋普遍筑臺修建,同樣帶著北方群居院落的基因。
“這里的一磚一瓦、一梁一柱,讓我回憶起兒時的記憶與鄉愁?!蓖踺W楠感慨道。他深知,這些古建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鄉村的靈魂。
2021年,王軼楠和團隊同事開始駐村設計,為了能把村莊建設成為村民理想的家園,他們深入到每一戶村民家中,和村民共同制定“一戶一策”的改造方案。
既要滿足設計的合理性,又要考慮村民的實際需求,王軼楠與村民間進行了多輪討論。
村民楊昌全的房屋,是一棟有著六七十年歷史的夯土房,方案原本計劃將廚房從陰暗潮濕的角落移到屋外柴房的位置,這樣就能讓房間變得更加通風明亮。然而,楊昌全卻堅決不同意。
“這廚房我用了大半輩子,突然變了方向不習慣!”楊昌全蹲在門檻上,抽著旱煙,語氣里透著不容商量的固執。他的老伴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廚房搬出去后,平時端個菜都不方便。”
王軼楠理解他們的顧慮,但對于廚房的潮濕問題,他始終放心不下。幾次協商后,雙方最終采取了一個折中的辦法:保留廚房原有的位置,但通過技術手段改善原來的環境,包括加裝防水層,在屋頂開設天窗等,既解決了廚房陰暗潮濕的問題,又保留了村民日常生活習慣。
整個駐場設計持續了近一年,在楊家槽的日子,他學會了傾聽,學會了用村民的眼光去看待問題,他把一座座斑駁老房子變成古樸的民居群落,村民們搬進新家,過上了新生活。
為散落鄉間的石刻定制“防護服”
常年行走在城鎮鄉村間,王軼楠發現,許多文物古跡散落在荒野山村,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風化、雨水侵蝕等自然威脅,有的被雜草掩埋,有的因年久失修顯得破舊殘敗。這一幕幕,讓王軼楠的心中充滿了緊迫感,他在心里暗下決心要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行動把這些古跡保護起來。
大足石刻蜚聲中外,然而,除寶頂山和北山兩處大型石刻群外,境內還散落著60余處中小石窟群。幾年前,大足區啟動了中小石窟調研和保護工程,王軼楠全程參與了項目。
“以往為這些石窟搭建的保護建筑大多簡陋破舊,不但不能抵抗風雨的侵蝕,還可能因為設計不合理對石窟造成二次傷害。”王軼楠說。而他的工作就是為每一處石窟量身定制保護方案,用更加科學、精細的手段,為這些珍貴的文物遺產搭建起真正的“保護傘”。
在大足區高升鎮勝光村,一座起伏的小山丘上,一尊尊石窟造像靜靜矗立,仿佛從山體中自然生長而出。山體周圍,一座特殊的“房子”將石窟圍了起來,陽光透過散發著木香的窗框射進屋內,可不管日頭如何西斜,卻始終無法照進小屋深處的三面崖壁。
這座特殊的房子便是王軼楠的杰作,它很好地保護了有著1400多年歷史的市級文物——圣水寺摩崖造像。
三年前,王軼楠第一次來到圣水寺石窟群落時,眼前的景象讓他倍感心痛——幾根破舊的木梁,搭建了簡易的遮擋建筑,一些梁柱已經腐爛,結構搖搖欲墜。
他最初的想法是給石窟重新修建一座保護建筑,但在繪制草圖時,他卻發現,整個石窟造像呈現出不規則的多邊形,承重分布不均,結構設計面臨著巨大挑戰。
整整一個多月,他和團隊同事幾乎吃住都在石窟現場,仔細研究摩崖造像的結構特征,多次調整設計方案后,最終設計出了一座多邊形的傳統形制建筑,解決了承重問題。
石窟所在的崖壁與縫隙中水系相連,針對其內部容易受潮的情況,他們又巧妙地設計了鏤空的窗戶,借用窗楹的遮擋讓陽光無法直射進來,減少紫外線對石刻的損害。
這幾年,王軼楠奔波在大足的山野荒郊,他仿佛一位堅定的守護者,用自己的“臂膀”為千年石刻遮風擋雨。在他的精心設計下,20多座大足中小石窟穿上了定制的“防護服”。
用一棟老鹽倉建起火鍋博物館
王軼楠的堅守,不僅讓一處處古村、古建筑重獲新生,也為小城鎮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去年國慶,位于合川城區的重慶火鍋博物館開館,一時間引爆全城。鮮為人知的是,這座火鍋博物館的舊址是有著上百年歷史的合川曬網沱鹽倉,王軼楠和團隊同事便是讓這座古鹽倉實現活化利用的總設計師。
火鍋,作為重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美食,早已成為一種文化的象征。最初接到這個項目時,王軼楠心中涌起一種難以抑制的興奮,“城鎮的發展不能只靠傳統產業,我想把它做成一個文旅地標,用創意讓當地的發展更加多元化。”王軼楠說。
改造之前的糧倉,梁柱林立,空間顯得局促,要將這座文物建筑活化為博物館,就必須重新規劃。在動工之前,王軼楠和團隊同事仔細勘察每一根梁柱,通過科學手段判斷它們的建造年代。那些承載著更久遠歷史的梁柱被小心翼翼地保存下來,成為博物館的一部分,繼續講述鹽倉的過往。而那些相對較新的結構則被拆除,為現代展覽空間讓路。
鹽倉坐落于江邊,江風裹挾著潮濕的水汽,日復一日地撲向這座古老的建筑,鹽分悄然滲入磚石的縫隙,許多珍貴的碑刻和文字在鹽分的侵蝕下逐漸模糊。
為了讓這些特殊的文字符號能再次顯現出來,王軼楠和同事們又要進行一道特殊的工序——脫鹽。他們像醫生一樣,用專業的技術為鹽倉“洗去”身上的鹽分,小心翼翼地清理每一塊磚石、每一處雕刻。經過一番努力,那些被鹽分掩埋的文字與圖案漸漸清晰起來,仿佛時光倒流,古老的建筑重新煥發出光彩。
讓王軼楠欣喜的是,如今合川區的火鍋產業越做越大,不僅有了火鍋食材全產業鏈,當地還依托火鍋博物館,形成了“火鍋+”的文旅、商旅業態,實現一二三產業的交叉融合。
“扎根基層,用青春和熱血澆灌這片土地,讓城鎮煥發新的生機,這是我們這一代青年最美的擔當。”王軼楠動情地對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