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街知事消息,近段時間,“特朗普大廈紀念品商店里有許多中國制造”成為熱議話題。
先是美國喜劇演員沃爾特·馬斯特森重發了一條2023年的探店視頻,顯示店內幾乎都是中國制造,包括標志性的“MAGA小紅帽”。這兩天,央視記者再次前去一探究竟,結果發現,店內很多商品“Made in China”的標牌都被價簽貼紙刻意遮蓋,但手法粗糙,不少是蓋一半留一半,顯得十分可笑。
視頻截圖。圖源:央視新聞
類似這種“手動P圖”的操作不是第一次了。2013年,時任美國總統奧巴馬在邁阿密港口發表演講推廣“美國制造”,結果一陣風吹落了其身后起重機上的美國國旗,露出了“振華ZPMC”的標志。
客觀來說,全球化時代,產業鏈、供應鏈本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再正常不過。中美兩國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產業、勞動力、資源稟賦各異,當下的市場分工格局,更是數十年市場競爭淬煉出的效率最優解。我們沒見過哪個中國人,要拿貼紙把美國產品的標牌給蓋住的。因為我們對全球化有基本認知,也對中國產品參與全球競爭有信心。反觀美國的舉動,掩耳盜鈴、“偷”感很重,反而透著一股子心虛。
“總統特朗普”瘋狂揮舞關稅大棒,宣稱能倒逼制造業回流美國,可事實上,“商人特朗普”并不這么想。據NBC報道,特朗普及其女伊萬卡主要在中國、印度尼西亞、土耳其和加拿大等國生產特朗普品牌的產品。前幾年,美國作家唐·溫斯洛的推特發布的視頻《特朗普中國制造》也披露了特朗普“嘴上美國制造、行動中國制造”的真相。討論熱烈的網友們紛紛拿出更多證據,如“特朗普在華盛頓特區的酒店,到處都是中國制造的東西”,等等。
虛偽的演出,凸顯“制造業回流”的空洞與虛幻。事實再次證明,全球化推進至今經歷了漫長的磨合,供應鏈的重構不是誰拍腦袋喊口號能決定的。以芯片為例,制造一顆需要至少7個國家、39家公司的產業協作,大約涉及50多個行業、幾千道工序。這種流程一旦被打亂,只會導致生產中斷、成本上升,甚至技術創新放緩。畸高的關稅,改變不了美國工業供應鏈嚴重不足、高素質勞動力短缺、生產效率低、政策極不穩定等客觀現實,純屬“自己生病強迫別人吃藥”,根本無益于解決美貿易逆差和提升產業競爭力等問題。
加、再加、不加,免、不免、轉移……美國朝令夕改的關稅亂政成了國際笑話,給人訛詐勒索不成、國家信用破產之感。我外交部發言人毛寧最近接連發布了幾張中國制造“MAGA”帽子價格飛漲的諷刺圖片,被網友戲言“直戳特朗普政府肺管”。歷史大勢的車輪難以阻擋,正如粗糙的貼紙蓋不住真相,這個道理,相信大家遲早都會懂的。
原標題:貼紙一撕,直戳特朗普肺管子
編輯:周楊 責編:廖異 審核:阮鵬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