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市開州區敦好鎮青松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聚焦村級集體經濟提質增量,以“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為目標,因地制宜發展“椒薯經濟”,積極做好“土特產”文章,探索出了一條產業富民的新路子。2023年,青松村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營性收入35萬元,村民人均年收入達2.8萬元,呈現出一幅“‘椒薯’共香·和美共富”的鄉村新貌。
堅持黨建引領
“我們作為基層干部要更加緊密地聯系群眾,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去探索更加寬闊的致富道路,讓群眾真真切切感受到黨員干部不僅在做事,還在做實事。”日前,在青松村村委會,黨支部書記劉鑒召集村干部、老黨員和村民小組組長開會時強調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重要性。
這只是青松村以黨建引領鄉村振興的一個縮影,該村還利用院壩會、入戶走訪及時向群眾傳遞黨的聲音,凝聚基層力量。
鄉村振興,組織為先。基層黨組織堅強有力,鄉村振興才能蹄疾步穩。近年來,青松村把“推深做實抓黨建促鄉村振興”作為重中之重,堅決扛起抓黨建促鄉村振興政治責任。持續在“抓基層、強基礎、固基本”上下功夫,著力把黨建資源轉化為鄉村振興資源、把黨建活力轉化為鄉村振興動力、把黨建成效轉化為鄉村振興成果。
“黨建引領首先是思想引領,我們村支‘兩委’牢固樹立‘抓黨建就是抓發展,抓發展必須抓黨建’的工作理念。有了好的想法還要落實,我們以黨建引領,堅持‘黨建+村集體經濟’的發展模式。”劉鑒說。
如今,青松村探索出了發展“椒薯經濟”的“青松模式”,呈現出組織強、產業興、農民富、集體壯的新氣象。村支“兩委”也已形成“為村民謀發展,為村民謀幸福”的思想共識。
發展“椒薯經濟”
青松村位于敦好鎮東北部,最高海拔1260米,是一個坡多地少、林多田少的小山村,多年來外出務工的勞務收入,是該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
2018年,青松村引導村民因地制宜種植3000畝“九月青”青花椒,2020年又發展500畝“椒薯基地”。如今每到夏季,蔥蔥郁郁的花椒樹上結滿了花椒,空氣中彌漫著花椒的清香味,讓人垂涎欲滴。秋季又能從地里挖出香甜的紅薯。
在推行發展“椒薯經濟”之初,群眾充滿疑惑,花椒樹下種紅薯,能活嗎?
為了消除群眾發展產業的顧慮,青松村村支“兩委”帶領村“能人”發揮“領頭雁”作用,集資90萬元入股“椒薯基地”建設。同時,為了緩解基地建設資金壓力,村支“兩委”動員群眾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產業基地建設。最后,在敦好鎮黨委政府的積極支持下,建設了集花椒采摘、加工、包裝、保鮮一體化的生產線。
“群眾以土地入股,村‘能人’帶資入股,村集體經濟組織爭取財政資金入股,這三類資源碰撞到一起,就像發生了化學反應,推動了‘椒薯基地’的良性化運轉。”劉鑒說。
實現村強民富
夏季采花椒,秋季收紅薯。通過幾年來的發展,青松村的“椒薯經濟”發展勢頭蒸蒸日上。近年來,青松村不斷創新“三項機制”,分配“三種股份”,增加了村民和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效益,實現村強民富。
“第一項創新機制‘花椒+紅薯’實現一地雙種雙收。具體做法是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節約花椒基地除草費用,達到綠色發展的要求。經過多方探索,我們推行了‘地上有椒、地下有薯’的套種新模式。”劉鑒說。
青松村的第二項創新機制是“集體經濟組織+企業”訂單生產機制。由企業提供種薯,基地種植管理,然后按紅薯品質,與企業簽訂不低于市場價的收購協議。
第三項創新機制則是“集體經濟組織+供銷合作社”服務機制。2023年,青松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區供銷聯社聯合建立起“村集體種植管護+供銷社提供‘農資+技術+銷路’”的花椒產業社會化服務機制。
“椒薯經濟”發展的創新模式,使青松村的農戶變股民,資源變股權,資金變股金,致富增收的道路越來越寬闊。
下一步,青松村將著力提升農產品精加工能力,以促進群眾增收、產業增效、生態增值為目標,以“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為契機,以綠色化、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為導向,建好建強特色產業,讓村民腰包更鼓,生活更美好。
| 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