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恢復得挺好,生活飲食都比以前健康了,也愛運動了,偶爾還打下麻將,只是血壓還稍有些偏高……”
近日,患有肝癌的61歲的陳先生(化名)接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教授羅鮮樟的隨訪電話,非常高興。陳先生不停地感謝羅鮮樟教授為他做了肝癌根治性切除手術等系統治療,讓他重獲希望。
“距那次手術已有半年,已過了腫瘤復發危險期,接下來,陳先生只需定期復查即可。”羅鮮樟教授表示,近年來醫學突飛猛進,手術、介入治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釔90樹脂微球選擇性內放射治療(以下簡稱“釔90樹脂微球治療”)等綜合治療手段,突破肝癌診治挑戰,給了肝癌患者更多選擇,也讓更多患者迎來生命“轉機”。

從無法手術到重獲新生
“劫后余生”格外珍惜
回想起一年前那些人生的“至暗”經歷,陳先生感慨萬千。2024年5月,剛退休不久的他本以為可以和老伴一起帶帶孫,和老友一起釣釣魚,誰知卻在一次突發腹痛中發現右肝腫瘤。因腫瘤位置不好,周圍血管豐富,并侵犯膽管,為了降低腫瘤復發風險,需要把腫瘤組織連同周圍的血管、膽管,差不多80%的肝臟切掉。“這樣右肝所剩無幾了,醫生也不敢手術。”一想到這,陳先生就焦慮得吃不下、睡不好。
為了尋得更多治療建議,陳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四處就醫,但一次次“沒有手術機會”,讓他的心情跌到谷底。慶幸的是,他們在病友推薦下找到了羅鮮樟教授,“別擔心,總會有辦法的。”經過一系列綜合評估,羅鮮樟教授為他制定了轉化治療方案:局部灌注治療+釔90樹脂微球治療+手術治療等。這讓絕望的陳先生看到了生的希望。
2024年9月,陳先生順利接受了釔90樹脂微球治療,復查結果顯示,腫瘤逐漸縮小到手術標準內,體內活性病灶基本消失。“有手術機會了”,這個轉機增強了陳先生的治療信心。11月,羅鮮樟教授成功為他實施了根治性切除術。術后,病理活檢顯示,80%都是毛玻璃樣病變,是肝癌中期。這個不好不壞的結果,終于讓陳先生懸著的心放下,重拾對未來的憧憬。

“我年輕時患過乙肝,做過治療,但沒有按時復查,也沒有定期體檢。現在我一定嚴遵醫囑,按時回院復查。”好不容易從“死神”手里搶回來的生命,陳先生說他一定會好好珍惜。
肝癌如同“隱形殺手”
早期診斷防治面臨挑戰
據國家癌癥中心發布的《2024年全國癌癥報告》相關數據顯示,2022年中國新發原發性肝癌病例38.9萬例,死亡病例31.65萬例,發病率和死亡率分別位列全部腫瘤的第4位和第2位。臨床數據還顯示,70%—80%的患者確診時已是中晚期,五年生存率不足15%。
“肝癌如同一個‘隱形殺手’,其‘沉默’的特性讓早期診斷、防治都面臨著挑戰。”羅鮮樟教授指出,在肝癌早期診斷上,不少人的腫瘤篩查意識不強,普通體檢中的超聲檢查因存在膈肌遮擋、腸道氣體干擾等盲區,容易漏檢一些小腫瘤。因此,人們一定要有肝癌早篩意識,除了超聲,還要做甲胎蛋白、CT等檢查。
其次,早期肝癌常常悄無聲息,即便腫瘤直徑達到5厘米,有的患者可能沒有明顯癥狀,有的僅有右上腹隱痛或不適、乏力或體重下降、食欲減退等非特異性表現。等到出現明顯癥狀時,患者可能已是中晚期,錯過了最佳手術時機。所以,一旦出現上述癥狀應及時就診。
我國肝癌80%-90%來源于乙肝。但很多病人不知道自己是乙肝高危人群,長期熬夜、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都可能加速誘發肝癌發生。因此,預防肝癌一定要定期檢查,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此外,肝癌診治還存在著治療手段滯后于腫瘤生物學的復雜性,醫療資源的分布不均導致技術可及性受限等難題。
釔90樹脂微球治療打破僵局
為肝癌患者帶來生機
那如何突破挑戰呢?釔90樹脂微球治療的出現,為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生機。羅鮮樟教授介紹,這是一種精準的選擇性內放射治療手段,通過微創介入技術將數百萬顆載有放射性同位素釔90的樹脂微球,精準注入腫瘤的供血動脈,近距離給予腫瘤細胞高能量輻射,最大程度殺滅腫瘤,不傷及正常肝臟組織。其優勢在于,這些直徑僅32微米的“微型核彈”迅速抵達“戰場”后,釋放β射線以2.5毫米射程精準實施“細胞級爆破”,就像在腫瘤內部安放“定向爆破裝置”一樣。相比傳統治療,它精準、高效,耐受性更好,在強效縮瘤的同時兼具增大余肝的效果,為部分原本無法手術的患者創造根治性手術的機會。
而且,這種治療在肝惡性腫瘤的適應人群廣泛,目前包括但不限于:高復發風險的可切除人群,可應用其作為新輔助治療降低復發風險;中晚期患者,可應用其進行縮瘤降期、增大余肝,爭取根治性手術治愈、移植肝臟的機會;不愿意外科切除的患者,也可應用其進行放射性肝段消融,達到等同根治性手術的效果。另外,其也適合結直腸癌肝轉移、轉移性神經內分泌腫瘤等轉移性肝腫瘤患者。
“不過,肝癌患者是否適合這種治療,必須經過嚴格的篩選,只有通過評估的患者才能接受治療。”羅鮮樟教授指出,釔90樹脂微球治療已在國際臨床應用超過20年,獲得一系列國際權威指南的推薦。2021年9月,這項技術被引入國內,標志著我國肝臟惡性腫瘤領域迎來了全新國際化精準介入治療方案。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印發的《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4年版)》和《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原發性肝癌診療指南(2024版)》均進行了權威推薦。這將推動釔90樹脂微球治療在我國的普及率逐漸提高,為更多的肝癌患者帶來福音。
結合其他治療手段
更多肝癌患者將獲益
四川43歲的劉先生(化名),上有60多歲的父母,下有兩個未成年的孩子,作為家里的頂梁柱,他肩上的擔子可不輕。去年10月,劉先生因不明原因的嘔吐到醫院就診。誰知通過腹部CT發現,他左肝及尾狀葉彌漫性肝癌,右肝散在小癌灶,門靜脈主干及左右分支都有癌栓。這個如同晴天霹靂的消息,讓劉先生一時沒緩過神來。
“你這種情況,必須盡快治療。”醫生的話將劉先生拉回現實。但3次介入治療、升血小板治療、4次靶向免疫治療后,病情并未明顯好轉。從未感覺生命如此脆弱的他,異常著急、恐慌。
今年2月,劉先生慕名來到重慶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就診。“門靜脈有癌栓,這種惡性程度極高的腫瘤,實施傳統手術風險極大。”羅鮮樟教授回憶說,患者入院第二天的甲胎蛋白值高達37000多μg/L,非常棘手。通過局部灌注、靶向免疫等治療,甲胎蛋白值不降反升到了65000多μg/L。不停飆升的數值,讓劉先生徹底崩潰了。“你還這么年輕,不要輕易放棄治療。”在羅鮮樟教授的鼓勵下,劉先生選擇了“及時雨”:釔90樹脂微球治療。
半個月后,劉先生的甲胎蛋白降至6524.70μg/L,門靜脈癌栓壞死,腫瘤縮小到可以手術標準。手術安排在了近日,雖然有些害怕,但他又充滿了期待,相信醫術精湛的羅鮮樟教授,定能助他成功渡過難關。
“作為醫生,除了要有過硬的技術水平,還要在關鍵時刻給患者提供適宜的治療選擇。”羅鮮樟教授如是說,在國外,釔90樹脂微球治療已被廣泛應用,隨著該技術逐步在國內推廣,未來,在更多大規模臨床研究的推動下,其可結合免疫治療、靶向藥物等系統治療手段,成為肝癌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讓更多患者獲益。
羅鮮樟教授還表示,“希望更多肝癌患者及家屬明白,即便不是早期,只要把握住關鍵救治時機,同樣有逆轉病情的可能性。”當醫療科技突破與人文關懷體系形成合力,每個在困境中重獲新生的患者,都彰顯著生命的頑強與價值。(資訊)
(文/項喬)
編輯:向嬌 責編:王峻 審核:羅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