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速,如何養老成為當下的熱門話題。據調查,我國有90%的老人選擇居家養老,10%的老人選擇機構養老,如何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是每個老人關心的主要問題。
在此背景下,覆蓋生活照料、醫療保健、文化娛樂等功能的“15分鐘養老服務圈”成為破題關鍵——以社區為圓心、步行15分鐘可達的半徑內,老年人不僅能獲得助餐、保潔等生活服務,更可享受家門口的醫療保障,實現“小病慢病不出社區”的便捷照護。
5月14日,重慶兩江新區人和街道金和社區養老服務站傳來便民喜訊——金和社區慢病工作室正式開診。擁有10年基層慢病管理經驗的全科主治醫師徐亞每周四上午8:30-11:30坐診,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提供診療、用藥指導、健康咨詢等服務。居民無需跑醫院,在社區刷醫保卡即可結算,標志著人和街道“15分鐘養老服務圈”建設迎來關鍵升級。
四級醫養模式 織密服務網絡
人和街道引入兩江新區人民醫院參與運營管理街道養老服務站點,推進居家養老服務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融合發展,探索醫養結合和老年人健康服務新路子,創新構建“醫院醫養中心-社區養老服務中心-養老服務站-居家養老”四級醫養融合模式。針對老年人“看病遠、配藥難、照護缺”痛點,建設13個家庭醫生驛站,家醫簽約7000人,定期開展慢病管理、65歲以上老年人健康體檢、健康科普等7項服務,群眾滿意度達98%,構建起“家門口”的健康守護網。
金和社區慢病工作室正式開診/圖源 馮戀
作為試點,金和社區和萬壽山社區針對轄區高血壓患者、糖尿病患者的就診需求,在養老服務站開設慢病工作室,提供“精準用藥調整+現場處方開具+醫保即時結算”服務,同步開通兩江新區人民醫院轉診綠色通道,讓慢病管理更便捷高效。
“我們正以慢病工作室為切入點,推動醫療資源與養老服務深度融合。” 兩江新區人民醫院醫養中心主任余琴表示,未來將聚焦失能失智老人需求,完善失智照護培訓、遠程監護等功能,讓老年人享受更好的“家門口”養老服務。
“家門口”的“健康管家” 居民點贊
“以前去醫院開藥來回要半天,現在下樓5分鐘就搞定!”家住金和社區象嶼兩江公元的居民張老師感嘆,養老服務站里的慢病工作室不僅解決了他往返醫院的奔波之苦,家庭醫生還為他制定了個性化用藥方案。工作室還提供免費血壓、血糖檢測等貼心服務,實現從疾病診療到健康管理的全周期覆蓋。
金和社區養老服務站里,社區學院正在開展非洲鼓課堂/圖源 馮戀
升級后的金和社區養老服務站集養老托管、醫療服務、文化活動于一體。老人們在工作室完成診療后,可直接到隔壁活動室參加社區學院興趣課堂、健康講座,或與老友喝茶下棋。
“體檢不用擠帳篷,服務站里有空調、休息椅,醫生護士態度也好!”萬科城三期居民李爺爺的體驗,折射出醫養融合帶來的幸福感。
多元服務疊加 晚年生活更精彩
除醫療服務外,人和街道還通過“N融合”機制激活社區資源,聯合14個社區學院、130余個社團組織開展文化娛樂、技能培訓等活動,構建“養老+健康+醫療+文化”多元服務場景。從健康巡講到居家護理,從心理關懷到興趣課堂,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家門口”得到滿足。
居民從“看病難”到“家門口”就醫/圖源 馮戀
從“看病難”到“家門口”就醫,從單一養老到“養醫學樂”一體,金和社區慢病工作室的啟用,是人和街道“頤養人和 不晚桑榆”養老服務升級的縮影。隨著“15分鐘養老服務圈”的不斷完善,越來越多老年人正在家門口收獲有溫度、有品質的晚年生活。(資訊)
原標題:人和街道“15分鐘養老服務圈”再升級 醫養融合“圈”出幸福晚年
編輯:牟小容 責編:王峻 審核:王光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