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3日,南川區以一場全景式教育實踐盛會,擘畫幼小銜接創新圖景。200余名教育工作者齊聚重慶市南川區九鼎山小學校(以下簡稱“九鼎山小學”),通過成果展示、經驗分享、課例研討等形式,共話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路徑。
活動開始前,與會者走進南川區九鼎山小學附屬幼兒園,實地觀摩了10個幼小銜接共同體的幼小銜接成果展。園所內,手工作品、課程案例與視頻影像生動呈現了“共同體”在習慣養成、家校協同等領域的創新實踐,為后續研討提供了鮮活的實踐樣本。
幼小有約,共話銜接
重慶市南川區示范幼兒園幼兒表演的情景劇《上小學我不怕》為本次活動拉開序幕。
“過去幾年,南川學前教育在區委、區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市教委的精心指導下,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答卷。”南川區委教育工委書記、區教委主任安宇表示,希望與會嘉賓以赤子之心堅守教育本真,做兒童成長的引路人;以破冰之勇激活創新動能,做改革攻堅的先行者;以眾行之志凝聚磅礴活力,做協同育人的踐行者。
重慶市教委基教處副處長楊映梅表示,各參會區縣結合實際,探索了本土化、特色化、品質化的發展之路,涌現出了可學習、可借鑒、可復制的典型經驗。她提出三點期望:希望各區縣學校主動作為、整體提升,推動優質普惠發展再提速;以生為本、雙向奔赴,促進區域幼小銜接再提質;交流互鑒、合作共贏、整合資源、協同創新再提效。
經驗分享,探尋雙向銜接新路徑
為何這場活動會落地九鼎山小學?這得益于該校在幼小銜接領域的積極探索。
“學校創新構建大班與一年級‘雙向奔赴’機制,圍繞身心、生活、社會、學習四大適應維度,系統性破解銜接難題。”經驗分享環節,九鼎山小學黨支部書記、校長冉穎以《赴·春約 話·銜接》為題分享學校幼小銜接的經驗舉措。她表示,學校設計了“九會、七養、四能”生活技能課程,幫助兒童實現能力躍升;獨創“教師雙向流動”模式,使教師精準把握銜接梯度;通過植物觀察日志、親子閱讀活動等特色項目,構建起貫穿幼小銜接的成長支持鏈。
重慶市南川區隆化實驗幼兒園園長張忠于,重慶市南川區示范幼兒園黨支部書記、園長陳遠江分別以《“銜”一種習慣,“接”一縷成長》《管理賦能,科學銜接——構建幼小銜接高質量發展新樣態》為題,分享幼小科學銜接、有效銜接的經驗舉措。
開州區與沙坪壩區在幼小銜接的推進過程中,又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重慶市開州區教委學前教育科科長黃小恢以《系統重塑幼小銜接“三個體系”賦能學前教育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進行分享,圍繞迭代“管理體系”,確保幼小銜接“抓緊抓穩”;健全“協作體系”,確保幼小銜接“落實落細”;創新“課程體系”,確保幼小銜接“有力有效”三個方面展開講解,為與會嘉賓提供開州經驗。
重慶市沙坪壩區教委副主任李穎以堅持問題導向、注重統籌、路徑清晰、成果豐碩四個詞語形容本次幼小銜接成果展,并圍繞幼小銜接為什么銜接、銜接什么、怎么銜接三個方面進行分享。她表示,科學的幼小銜接應當以心理適應、習慣養成、能力發展為重心,通過游戲化、生活化的方式,幫助孩子自然、順利地過渡到小學階段。
活動中,重慶市南川區九鼎山小學附屬幼兒園大班教師陳薈宇、九鼎山小學一年級教師李妍成堯分別以《神奇的象形字》《動物兒歌》為主題進行課例展示。
課例展示結束后,重慶市教科院學前教研員李傳英以評帶訓。她表示,幼小銜接課程設計、實施、評價等課程建設是幼小銜接內涵式銜接、高質量銜接的核心。她還強調幼小銜接課程中“玩”與“學”應保持張力,要遵循兒童的發展水平、認知水平、思維水平和能力水平來開展實踐。
此外,活動還公布了南川區幼小銜接成果評選獲獎情況,并在現場頒獎。
本次研討會通過多元視角的碰撞,為區域學前教育優質普惠發展注入新動能。與會者紛紛表示,將把科學銜接理念融入日常教育教學,助力兒童實現從“身心適應”到“社會適應”的轉變。(資訊)
文/扶明月 圖/李瑞琦 九鼎山小學
編輯:李宏偉 責編:吳磊 審核:趙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