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印象中,探索發現新物種往往是專業科研人員的工作范疇。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來自區育才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肖子瞻,在4年時間里,和父親一起累計發現了5種省級物種新記錄,分別是中華湍蛙、華西腹鏈蛇、南方鏈蛇、云南小狹口蛙、環紋華珊瑚蛇。

3月6日,記者走進育才小學,采訪了這位在野生動植物研究領域嶄露頭角的“小小科學家”。
“第一次發現物種新記錄,我激動得睡不著覺。”
今年9歲的肖子瞻略顯羞澀,但一談及大自然,他的眼睛瞬間亮了起來。“我喜歡大自然,尤其是那些從未見過的動物。”肖子瞻眼中滿是對自然的熱愛。
肖子瞻說:“5歲時,我和爸爸去迎龍湖國家濕地公園,便被深深吸引。從那以后,我便常常跟著爸爸開展生物探究。”
自然保護區因其物種豐富,成為肖子瞻考察的主要地點。四年來,他的足跡遍布青山湖國家濕地公園、黑山谷景區、仙女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地。這些地方不僅是他的“自然課堂”,更是他發現新物種的“寶藏地”。
在一次對黑山谷景區的考察中,肖子瞻偶然發現了一只獨特的蛙。“當時,它在一塊大石頭上,腳上長著比較特別的吸盤。”他小心翼翼地觀察,拍攝錄像,并記錄下其特征,回去后和爸爸查閱了大量資料,還向專業老師請教。經過一番努力,最終確定這是一種省級物種新記錄——中華湍蛙。
“當時我特別激動,晚上根本睡不著。”肖子瞻笑著說。這次經歷讓他深切感受到,大自然中還有太多未知等待探索。
肖子瞻還將此次發現整理成作品《溪畔小獵手——黑山谷發現重慶市蛙類新記錄中華湍蛙》,在2024年全國青少年自然筆記征集活動中被評為優秀作品。此外,他在各類生物多樣性相關賽事中屢獲佳績,特別是在重慶第五屆青少年生物多樣性探究大賽中榮獲了一等獎。
“野外考察就像‘尋寶’,風雨兼程但樂趣多。”
“每次走進野外,我都仿佛進入了一個全新的世界。”肖子瞻描述自己的考察經歷時,難掩激動之情,“我會仔細觀察每一株植物的形態、每一只小動物的行為,有時為了弄清楚一種植物的特性,我會在那里蹲守觀察好幾個小時。”
盡管肖子瞻的野外考察之路并非一帆風順,但他總能從困難中尋得樂趣。山路崎嶇,對于一個年幼的孩子來說,行走極為艱難,有時甚至會不小心摔倒,擦傷手腳。天氣也常常不盡如人意,烈日炎炎時,熾熱的陽光讓人頭暈目眩;遇到下雨天,道路變得泥濘不堪,鞋子里灌滿泥水。但這些困難從未讓肖子瞻退縮。
“我們進行野外考察,一般都是晚上10點以后出門,要徒步3、4個小時,還要戴著頭燈、拿著手電筒。”肖子瞻回憶道,特別是夏天,頭燈的光線容易吸引蚊蟲,繞著他不停飛舞,“完全看不清路,差點摔跤。”
說起從未退縮的原因,肖子瞻笑著說,野外考察就像“尋寶”,只有克服困難,才能找到“寶藏”。每次遇到困難,他就會想起那些還未被發現的奇妙物種,想到可能會錯過它們,就覺得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
肖子瞻的父親告訴記者:“野外考察確實存在很多風險,但子瞻的堅持和勇氣讓我十分感動。我們希望他通過這些經歷,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能培養出對自然的敬畏和保護意識。”
“希望更多人和我一樣,去發現大自然的奧秘。”
如今,肖子瞻已經成為學校里的“小明星”。他的科學老師田曉曉表示:“子瞻是個特別有好奇心的孩子,他對大自然的熱愛和執著,讓我深受觸動。學校也一直在支持他的興趣,比如為他提供科普書籍、組織自然觀察活動等。”
在育才小學“136N”科學教育模式下,肖子瞻在學校還成立了“小小自然探索隊”,吸引了眾多同學加入。他時常和隊員們分享自己的考察經歷,展示自己制作的植物標本和手繪的動植物圖譜。
四年的時光,肖子瞻在自然探索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先后發現了5個省級物種新記錄。
近期,肖子瞻和同學們又將目光投向了一個亟待關注的社會問題——“路殺”。在一次野外考察中,肖子瞻目睹了路邊出現的動物尸體,它們多因不慎與車輛相撞而喪生。
面對這一令人揪心的現象,肖子瞻和他的同學們在老師的悉心指導下,經過多次熱烈討論,最終制定了詳細的行動方案,并迅速組建了觀察組、記錄組和宣講組,各司其職,共同為減少“路殺”現象貢獻力量。
“我希望通過努力,能有更多人加入到探索自然的行列中來,共同感受大自然的神奇與美麗。”肖子瞻說,“大自然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保護它,是我們每一個人的責任與使命。”
| 區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