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13 06:33:16 來源:上游新聞
父親的棋樂事
文/劉立宏
我的父親是一位普通退職干部,今年整滿98歲吃99歲的飯,如按江浙習俗計算的話,那我父親應是百歲老人了。
在兒時最早的記憶中,父親是一個節儉而嚴肅認真的人。或許長期在部隊生活的原因,轉入地方后忙于工作而少有空閑日,故對父親最初感覺就是缺少一點兒個人愛好。
不經意的時候,家里多出了一副木質中國象棋,父親說是自己出差時買回來的。這個小角之地擺放象棋的記憶便深留在童年腦海里。
歲月荏苒。我們成人后父親在講述家事時曾感慨地說過,因小時候生活本不寬裕,打小就幫助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農活,后抗戰爆發不久,父親家鄉山東便遭淪陷。為了家庭生計,父親小小年紀便開始奔走于社會,同時接觸到不少抗日思想,也是這個時候開始學習起了中國象棋。
據父親回憶,他在抗戰爆發后第三個年頭里,做了兩件讓自己終生不忘的事:一是參加當地的抗日組織,走上了革命道路,二是正式學習并學會了中國象棋。在這之前,雖在村里也受到父輩長者們影響,耳濡目染,對象棋有所啟蒙,但真正有意識地學習下棋布局,還是開始于這個時期。
父親講學習象棋,講求策略及應變性,不僅訓練活躍思維能力,其實還是一種學習做人做事之道。自學棋開始至今,父親一直信守并堅持這個為棋為人之道:自己下棋時,善謀劃全盤大局,始終保持不躁、不驕心態;而身為觀棋者時,始終恪守"觀棋不語"的君子風度,從不妄加評論他人棋藝棋道。僅此,父親口碑棋德皆佳,深得老同志們好評。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歷來將琴棋書畫并稱為“四大藝術”。而就"棋"而言,古代將象棋和圍棋合稱為“博弈”,故它們有"孿生棋、姊妹棋"之說。因中國象棋用具更簡單,而趣味性和智慧性強,深受歷代世人的喜愛和追捧。
我曾于上世紀80年代末出差到甘肅,因仰慕敦煌文化而順道參觀莫高窟。當時并未嚴控接待參觀,偌大的敦煌莫高窟,連走馬觀花式的參觀都目不暇接,而就在第454窟竟驚艷看到一幅古代“弈棋圖”,圖中,2位儒雅士人寬衣薄服,相對盤坐于棋盤兩邊,尚有一觀棋者團墊端坐一旁。棋盤上清楚標畫著縱橫七道線,頗似后世中國象棋格局,但無楚河漢界之分,卻又不同于圍棋的縱橫各19條等距平行格局。
初識這幅棋圖,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這副七道經緯線的棋盤。現在仔細回憶起來,頗有溯源感和記史性,直觀形象展現了古人即對弈又和諧的運動場面,仿佛闡釋著觀賞弈棋的典故和史話。
中國象棋是典型的中華棋文化。就象棋的群眾基礎而言遠超圍棋,而成為現實流行極廣的棋藝活動。上世紀80年代前,工作和住家普遍同住在單位宿舍大院,總會抬頭不見低頭見,而喜愛象棋又讓愛好者們常聚在一起,尤其逢休息日,不少老同志串串門,下下棋,說說話,就度個周日。
那時工作日是一周6天,周日才休息。也就是這一周唯一的一天休息日,不少老同志還是充分利用在下棋的愛好上面。因我父親待人和善,大院里我所熟識的就常有十多位老同志或來我家,或是在院壩內便擺開"戰場",大家一起交流棋藝,暢享著棋事的愉悅。
家里最早的那副白松木質象棋,因時間一長早有開裂而有礙觀瞻,上世紀80年代初,我父母親同回母親老家途經上海時,我母親專為父親新購買了一副優質木質的中國象棋。
這副象棋為黃楊木質,棋盤為可折疊樣式,棋子直徑大小約3.5㎝,做工非常精致、玲瓏,外觀品相黃亮亮的,又十分的袖珍、可愛,讓人一眼看上去還顯得非常的大氣和講究。至今,這副象棋在父親手里已使用近50年,然整個棋盤及棋子除略有掉漆外,其它均完好,更無一子開裂。這副象棋就像寶貝似的,被父親珍藏著并一直陪著父親走到現在。
隨著老同志們年事漸高相繼退崗,老干部們先后成立老干部活動中心、老年大學等,為退休同志提供娛樂活動場所,于是在大院里下棋的人就漸漸少了。我父親在剛退休后的相當長一段時間里,也是有空就要到活動中心去,下下棋,會會老同志。棋桌上,也不管你的技藝如何,只要有人相邀,父親總會笑臉相迎,一口應承,有時還主動邀約在場同志,故中老年同志也樂意和父親下棋,都是高興而戰,盡興而終。
那時,父親常和一位劉姓的中學老校長下棋,父親說他倆對弈經常是拉鋸戰,消耗戰,你贏一盤,我又贏回一局,且兩人輸贏大致相當,負勝基本各半,頗有勢均力敵,難分高低之感。因我父親年齡稍長一歲,劉校長尊稱我父親為"老哥"。父親說他倆下棋,棋桌上都很有禮儀,就連平時路上相逢,老哥倆還要敘說一番,再相約相見。故老同志們都尊稱他們為"二劉老"。
每每到“二劉老”對弈時,活動室的一些同志都喜歡圍觀這對老同志的對弈。我父親喜用車炮遠距離的強攻,手段兇悍又變化出神。特別巧妙運用雙重炮的殺手锏,也運用到位。而后半局時則善調用兵卒,配合或一炮,或一車或一馬靈活進攻敵陣;而劉校長則喜愛車、馬、兵,也布局自如,攻防兼備,應對有方。
二老劉對陣時,棋來壘往,劍影刀光,一時難分勝負。老同志們觀戰時,大都遵循約定俗成的棋藝規矩,眾口緘默。一旦棋盤漸顯分明,棋局落定后又以觀棋說戰為樂事,評說紛紜。都道二劉老所下的幾局棋,可謂棋逢對手,讓旁觀者舒心,執盤者過癮。
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退干部門還積極組織老同志開展各類棋牌比賽,中國象棋是常設賽事之一。那時父親也喜歡參加這些棋事活動,并樂此不疲。
后來父親提到過自己棋事中最值得稱道的一件事——1997年,為慶祝重慶市成為直轄市,便舉辦了一次全民參與的棋類、球類等運動賽事,代表萬州區參加中國象棋賽事的有我父親、劉校長,以及分別來自區屬單位的幾位老同志。
回憶起當時心情,父親曾說能在數百名同志中脫穎而出,既是榮耀,也是挑戰。父親還逗趣地說了句時髦言子,代表萬州參賽“壓力山大”呀。因為這次賽事,重慶市級組織有一隊、二隊,市公安、市級各相關部門,重慶各相關區縣也選派實力選手參賽。而父親有生以來的正式參加而且是第一次在省會城市參加的賽事,因必須按規制要求下棋,所以第一天首戰還是有些放不開手腳。
好在未雨綢繆。父親說自己早有預案準備,在首戰不利情況下及時調整心態,穩住情緒,在隨后的賽事中,或以逆轉之勢,或以一定比分優勢先后戰勝對手。從小組賽到淘汰賽,父親和隊友除偶有失手外,全隊總體保持良好戰績,均陸續勝出而進入決賽。
隨后的決賽中,萬州區隊與市公安隊相遇,最終重慶市公安隊拔得頭籌,父親他們所代表的萬州區隊斬獲亞軍。這個成績是萬州區老同志象棋比賽的極大榮譽,也是父親象棋賽事中的高光時刻。父親雖是個不愛談及和顯擺功勞的人,也盡管他這一棋樂事僅是偶爾提起,但仍看得出來老人口里不說,心里還是很愜意高興的。
現在,雖然父親年齡已高,但鐘情的唯中國象棋。畢竟近90年的棋事,樂心樂智,從年少走到現在,也是陪伴他老人家一生中唯一的運動愛好。尤其茶余飯后,閑暇時光,樂享棋事,既是一種樂觀態度,也是一種趣事享受。這或許是父親一貫心緒平和,思維敏捷,博聞強記,能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快樂老人的秘訣吧。
作者簡介:劉立宏,萬州區作協會員。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核:馮飛